我國耕地資源占世界總量的9%,水資源僅占世界總量的6%。同時,亨特節水灌溉設備認為我國水資源短缺和水資源浪費十分嚴重。
農業是我國用水最多的產業,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面積沒有灌溉設施,三分之二的有效灌溉面積還在沿用傳統落后的灌溉方法,亨特灌溉設備認為農業的用水效率不高,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率低。鑒于我國水資源日益短缺的現狀,早在20世紀50~60年代,水利部門就開展了節水灌溉技術的研究并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節水灌溉事業的發展,但中央財政投入側重于大型與重點中型灌區的骨干工程,而對田間節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僅維持在示范階段。亨特農業灌溉設備認為田間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大部分靠農民自己投資,但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而且重視直接經濟效益,對節水灌溉的長期效益認識不夠。
除此之外,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發展也呈現出地區性差異,近年來各省市根據自身特點發展具有各地區特色、符合各自實際需要的節水灌溉技術。
如陜西省洛惠渠灌區推廣長畦改短畦、寬畦改窄畦、大水漫灌改小畦淺灌技術后,作物生育期灌水量降低20%~30%;山東省濟寧市汶上井灌區實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后,輸水利用系數顯著提高,節水率達40%;陜西省涇惠渠灌區經過對各級渠道襯砌后,渠系水利用系數進一步提高;北京郊縣近幾年發展噴灌面積近7萬hm2,節水55%;河南省偃師縣關窯村采用以半固定式滴灌為中心、井池相結合、提蓄相結合,限額供水和滴灌關鍵水的提、蓄、滴相結合的灌溉模式,使節水率大大提高;廣西采用“薄、淺、濕、曬”節水灌溉技術,實測結果表明平均節水率大大提高。